長城汽車敦煌尋根:以“萬里精神”重塑中國汽車文化自信
行業 發布于:2025-09-20 20:10:34
從玉門關到莫高窟,一場跨越千年的品牌精神溯源之旅正在上演。
2025年9月19日,長城汽車攜手央視新聞《中國經濟引力場》欄目,在敦煌玉門關、莫高窟與月牙泉完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在這場以“致敬敦煌文化”為主題的直播中,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不僅溯源了漢長城遺跡,探尋了品牌名字的起源,更從敦煌文化中提煉出“探索、堅守、自信、傳承”的“萬里精神”,為中國汽車工業從“制造大國”邁向“文化強國”提供了新的思路。
文化賦能,長城汽車找到品牌向上新路徑
當大多數車企仍陷于價格與配置的內卷時,長城汽車已率先駛向文化破局之路。通過打造阿拉善英雄會、致敬都江堰水利智慧、征戰敦煌越野賽,長城將產品驗證、用戶共創與文化輸出深度融合。
魏建軍在直播中表示:“長城汽車從中華民族的瑰寶'萬里長城'得名,這不僅是一種榮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他將這種責任轉化為企業行動,從技術研發到文化輸出,從國內市場到全球布局。
敦煌,作為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樞紐,見證了東西方文明的交融與中華文化的輝煌。長城汽車以此地為精神原點,提煉出的“萬里精神”四大內核,恰恰也是長城汽車35年發展歷程的真實寫照。
技術筑基,自主研發構筑品牌護城河
在汽車產業陷入“價格內卷”與“配置競賽”的當下,長城汽車選擇了一條更艱難卻更具長期價值的道路:以文化賦能品牌,以技術支撐產品。
長城汽車堅持“技術為王”,在能源與智能化領域構建全產業鏈自主布局。4.0T V8發動機打破外資壟斷,Hi4技術體系實現混動全場景覆蓋,Coffee Pilot Ultra與Coffee OS 3引領智能出行新體驗。
在消費者看不見的地方,長城建成了徐水試驗場和十米法電磁兼容試驗室、環境風洞試驗室等一系列先進設施,不斷提升產品性能測試水平。累計投入近百億的自建試驗體系,為長城汽車的產品品質提供了堅實保障。
美學破界,敦煌色彩綻放工業之美
在此次敦煌之旅中,長城汽車發布了坦克500“敦煌綠”特別版車型。這款車的色彩取自莫高窟217窟的礦物顏料,歷經10萬次色漆篩選,實現了千年美學與現代工業的精準對話。
這不僅是簡單的顏色復刻,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美學對話。當千年礦物顏料遇上現代工業精度,壁畫中的綠色在車身完美“復活”,讓傳統藝術以新的形式馳騁在現代道路上。
長城汽車將敦煌色彩、絲路精神融入產品設計與品牌傳播,讓車輛成為“移動的文化符號”,這也是中國汽車品牌首次如此深入地從傳統文化中汲取設計靈感,開創了工業設計與傳統文化融合的新范式。
越野引領,文化普及與安全規范并重
作為中國越野市場的領導者,長城汽車不僅是產品的提供者,更是文化的建設者。從2002年的“賽弗現象”到如今的坦克系列、長城炮、哈弗H9,長城汽車構建起覆蓋全動力、全場景、全球化的越野產品矩陣。
2024年,長城汽車發布企業越野分級標準與場景分級標準,推動越野文化從“盲目冒險”走向“科學安全”。同時,通過阿拉善英雄會、敦煌拉力賽等賽事IP,將越野文化從小眾推向大眾,賦予其更深遠的文化使命。
在剛剛結束的2025中國汽車越野拉力錦標賽金塔分站賽暨第六屆敦煌越野耐力賽中,長城車隊順利完賽,再次證明了其產品實力與技術底蘊。
全球布局,生態出海與文化輸出并行
長城汽車不僅是“產品出海”,更是“技術出海+文化出海”。巴西工廠的竣工投產,標志著長城汽車在拉美市場的深度布局。以“生態出海”模式融入本地市場,構建研發、生產、服務一體化的全球網絡。
魏建軍強調:“中國企業走出去,不能只靠低價,更要靠技術、品質和文化。”長城汽車正以“技術+文化”雙輪驅動,推動中國汽車從“出口”走向“扎根”。
從泰國到巴西,從中東到歐洲,長城汽車正在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構建本地化的研發、生產和營銷體系,實現從“走出去”到“走進去”的轉變。
長期主義,堅守品質拒絕短視經營
在魏建軍看來,造車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短跑。長城汽車堅持“追求有質量的市場占有率”,反對“放血式”價格戰,堅守合規經營與底線思維。35年來,無論市場如何變化,長城汽車始終將品質視為企業生命線。
“造車就像馬拉松,重要的是不盲目跟跑,要找到自己的節奏,穩下來,才能調整好呼吸,就會越跑越順。”魏建軍這樣形容他的經營哲學。做企業也是如此,有戰略定力,有自己的節奏,行穩,才能致遠。
這種長期主義思維也體現在研發投入上:長城汽車連續三年研發投入破百億,自研核心零部件突破技術封鎖,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寫在最后:
敦煌大漠的風沙,見證了千年文明的交融與傳承;長城汽車的敦煌之旅,則見證了中國汽車品牌從技術自強到文化自信的升級。在這場跨越千年的對話中,長城汽車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萬里精神”,也為中國汽車工業指明了一條文化賦能、技術筑基、全球發展的新路徑。
從敦煌出發,走向世界——這不僅是長城汽車的夢想,也是中國汽車品牌的共同追求。
(圖/文/攝:皆電 宗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