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車:在哪造?造什么?多少錢?
行業 發布于:2021-10-12 10:46:25
醞釀已久,今年小米終于決定造車。
3月末,一則《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立項》公告,宣告小米正式進軍造車行業。
公告顯示,小米汽車為小米科技全資子公司,由小米科技負責所有投資,首期投資100億元(注冊資本);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姿親自掛帥小米汽車CEO,以保障小米科技資源與小米汽車業務互聯互通。
9月初,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通過微博宣布,小米汽車有限公司正式完成工商注冊,總部落戶北京經濟開發區,同時曬出與初創成員的合影。
此時,距離小米官宣造車已經過去196天。從立項到成立再到籌備,這段時間小米造車有什么進展嗎?離目標是不是越來越近了呢?
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小米造車付諸了哪些行動,并賭一賭小米造車的未來。
據說,雷軍本來沒打算今年3月底宣布造車,他認為時機還不到,但公司內部有人建議『先把消息放出去,這樣人才才會過來找你』。
確實,關于造車,雷軍自己也說到『有時候白天能想出100條理由做,晚上一冷靜,又覺得有100條理由我們不應該做』。
雷軍下決心造車,也是戰勝了自己的心魔。
三思而后行,既行則堅定不移。
宣布立項后,雷軍等小米高管們就開始前往全國各地拜訪行業內相關人士,在技術、電池等方面尋求支持,在工廠、土地等方面尋求解決方案。通過“小米長江產業基金”或“小米集團”等投資主體瘋狂布局,缺什么就投什么。
在過去100多天里,雷軍團隊先后拜訪了長安、上汽、東風、廣汽、上汽通用五菱、長城等多家車企,還出現在博世和寧德時代的總部,簡直可以稱之為『中國汽車工業深度游』。
從6月開始,小米開始『瘋狂買買買』的節奏。
6月3日,小米長江產業基金領投了縱目科技完成D++輪融資。縱目科技成立于2013年,總部在上海,是一家致力于汽車駕駛輔助技術(ADAS)軟硬件方案的技術供應商。
6月8日,小米集團領投了禾賽科技完成超過3億美元的D輪融資,領投方還包括高瓴創投、美團和中信產業基金。禾賽科技于2013年在美國硅谷成立,后總部遷移至上海,是一家激光雷達制造商。
8月2日,幾何伙伴完成Pre-A系列輪融資,其中,Pre-A2輪由小米長江產業基金領投。這里的幾何伙伴并非吉利旗下的幾何汽車,而是上海一家4D毫米波成像雷達的供應商。
同一天,小米產投出資領投鋰業巨頭贛鋒鋰業,贛鋒鋰業是一家鋰生態企業,業務貫穿上游鋰資源開發、中游鋰鹽深加工及金屬鋰冶煉、下游鋰電池制造及廢舊電池綜合回收利用等產業鏈。
8月18日,長城汽車旗下的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新增湖北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等多名股東。蜂巢能源前身是長城動力電池事業部,核心產品是無鈷電池。
8月23日,智慧互通(愛泊車)宣布獲得小米集團的戰略投資。愛泊車是一家以“AI智慧泊車+大數據運營平臺”為主,把高位圖像識別技術落地到智慧停車管理的品牌。
8月25日,小米集團以收購深圳自動駕駛公司深動科技(DeepMotion),后者將成為小米的全資子公司。深動科技是成立于2017年,專注于提供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的感知、定位、規劃及控制的算法,以及自動駕駛應用的全套軟體解決方案。
9月22日,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再領投黑芝麻智能科技C輪融資,后者是一家視覺感知核心技術開發與應用提供商,主要業務包括自動駕駛汽車芯片、視覺感知算法、數據管理等。戰略輪及C輪兩輪融資投后估值近2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9億元),在小米資本的扶持之下,黑芝麻智能正式步入“獨角獸”行列。
9月23日,深圳力策科技有限公司新增股東——湖北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深圳力策科技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消費級激光雷達開發商,致力于提供更優秀的三維成像解決方案。
…
據不完全統計,自造車立項以來,小米今年已經投資了40多個項目,總投資金額高達168億,包括智能硬件、生活消費、文娛健康、汽車交通和金融等領域。
目前這一大波投資還在進行中,不排除還會有新的技術伙伴加入。
從小米投資的布局,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小米造車的一些脈絡:
首先,投資最外圍的智能交通生態鏈(縱目科技×愛泊車)和定位Tire 1的自動駕駛供應鏈(禾賽科技×幾何伙伴),將基礎框架搭好;
接著,去解決造車能源供應鏈問題(蜂巢能源×贛鋒鋰業),直接投資上下游垂直一體化企業和最新的“無鈷電池”;
最后,買下擁有關鍵人才的DeepMotion團隊,得到前視/環視/周視感知系統、自主代客泊車AVP方案等技術支持,為自研駕駛平臺鋪路。
小米用錢砸下一套集鋰電池生態、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關鍵感應器供應商、交通大數據等核心上游供應商的智能汽車產業鏈。
上次一次見到這么瘋狂的『買買買』,還是在恒大集團宣布造車時。
可以說新車還沒見影,但小米已開始攪動國內造車行業。
就在小米宣布造車第二天,雷軍在公司總部組了一場局(華夏同學會),請到了王傳福、李斌、李想、何小鵬等造車領域的大佬現場取經,從外流出的照片中,還能看到沈南鵬(紅杉資本)、王興(美團)等互聯網大佬的桌簽。
雷軍傾盡人脈,是真的想造車。
除了“砸錢”布局汽車產業鏈,這段時間,雷軍還各地遍訪“友商”——到各大車企參觀走訪,同時招兵買馬。
據悉,小米造車立項以來,小米進行了大量用戶調研和產業鏈考察,調研訪談2000多次,拜訪并深度溝通交流十多家業內同行及合作伙伴,同時緊鑼密鼓地推進汽車的產品定義和團隊搭建。
小米汽車的開發團隊招聘涉獵大面積行業領域,包括超聲波雷達算法、激光點云算法、高級慣導算法、相機驅動開發、車載基礎架構等眾多方向,涵蓋了從決策規劃到算法等不同崗位。到目前為止,已經篩選2萬多份簡歷,組成了約300人的核心團隊。
當然,這還是一個初始化過程,一個完整的汽車研發、制造、服務團隊,區區百余人遠遠不夠。
就在7月,小米集團又增加了自動駕駛領域的招聘崗位,包涵算法數據、決策規劃、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激光雷達方面的人才需求。
如果細心,應該可以從這里發現,小米在自動駕駛領域極有可能會進行全棧布局,而且應該不是特斯拉那一類的純視覺方案,而是多傳感器融合的方案。
不過這里有一點值得注意,雖然小米正在擴增團隊,但基本上都是一線技術人員。在小米汽車目前的團隊中,還沒出現過汽車行業的資深大佬。
沒人帶路,恐怕要吃很多虧,這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因此,也有傳出小米正與吉利接觸意圖高薪挖人的緋聞。
——那么接下來還有幾個問題——
跨界造車,代工模式這條路十有八九是要走的。
畢竟,代工模式可極大程度上節約研發制造成本、縮短產品上市時間。
借助代工廠成熟的產能資源,不僅可以彌補小米在汽車供應鏈的短板以及生產經驗的不足,而且可以在過程中學習代工廠的汽車制造管理體系。此外,代工模式還可以讓小米更加專注于自動駕駛、軟件技術的資源投入。
當然,代工模式也有弊端,譬如無法獨立形成研發、生產、銷售、售后等體系閉環。同時,代工合作雙方還會存在決策、博弈和資源分配等問題。這也是為什么許多新勢力由前期代工轉向后期自主生產的原因。
就在前幾周,財聯社報道,北京市有關方面正在積極推動小米收購寶沃汽車生產資質,將寶沃汽車18萬輛產能轉入小米汽車項目。
資料顯示,北京寶沃汽車工廠位于北京市密云區的中關村密云園,達到工業4.0標準,廠區占地面積110萬平方米,第一期規劃年產能18萬輛,第二期則可達36萬輛。涵蓋沖壓、車身、油漆、裝備、檢測、物流、IT 等整車生產工藝。
重點是,寶沃同時具備生產燃油和新能源車的資質與產能。這最有可能成為小米汽車的代工選擇。
此外,武漢或許也將成為小米的沃土。
上個月,長江網武漢城市留言板有市民提出“小米汽車是否會落戶武漢”的問題,武漢市商務局回應稱,“武漢市招商部門前期已與小米公司進行了交流,目前正在與該公司積極對接和推進小米汽車項目落戶武漢。”
為什么是武漢?或許跟武漢近年的引進發展政策有關。
武漢本就是東風汽車集團的大本營,多年深耕,已將武漢打造成一個擁有成熟供應鏈的城市,旗下的新興電動車品牌嵐圖汽車也同樣落戶武漢;在這之后,小鵬汽車第二個生產基地也落地武漢,整車規劃產能10萬輛,預計2023年投產;接著,吉利集團也重金布局武漢,旗下路特斯汽車的總部與工廠均落戶武漢經開區軍山新城。
有武漢銀行的消息稱,小米汽車已經在武漢漢南區完成自建工廠的選址作業,廠址離小鵬工廠不遠,很快就會動工興建。目前小米正進行相關人才招募。
所以,根據上述小米的動靜來看,筆者推測:小米很有可能先接盤寶沃的工廠,代工造車,然后在武漢自建生產基地,通過收購某個不景氣的品牌拿到資質(比如說寶沃),之后進行完全自主的生產。
當然,小米未來也可能采取“代工+自建”雙線模式,以推出更多的產品。這與小鵬汽車十分類似,不過要是了解雷軍與何小鵬亦師亦友的關系,也不奇怪了。
小米會造什么車?現在只有一個大致的輪廓。
因為從小米的品牌傾向來看,大概率會是以性價比為主要競爭力的車型。
看看小米將要面對的對手們:
傳統主機廠們,已經積累了成熟的制造經驗,擁有豐富的產品線以及多年打造的供應鏈體系,轉型新能源領域后,產品價格可高可低,完全通過低價車型大規模搶占市場(如比亞迪、五菱等),初生小米,恐怕無法與之競爭;
如果想高舉高打,通過高端化(如蔚來、特斯拉)殺入市場,則是一個有很大風險的策略,初出茅廬,小米恐怕難以打造出足夠的賣點,而且價格不夠親民,不符合小米性價比的品牌戰略。
如果我們從目前市場的重要參考坐標來看,Model 3標準續航版售價23.59萬元、Model Y標準續航版售價為27.6萬元,小米作為新造車,應該不會與其硬碰硬,而是繞開這兩款長期月銷過萬的爆款產品。價格應該會向下探。
小米跨界而來,自帶的智能化屬性不能舍棄,所以應該會搭載不錯的智能配置。因此,如果要給出一個猜想,小米第一款車型,很可能是售價15~20萬區間,主打智能化、輔助駕駛以及萬物互聯的SUV車型,“選秀模板”接近小鵬G3。
說到小米的發家絕技,那還是三個字『性價比』。
早期,小米手機就是通過硬件發燒、價格親民起家。小米第一代手機發布會,大屏幕打出1999元價格,迎來長達30秒的歡呼,這已成為中國手機史上不可磨滅的標志。
后期,小米拓展產品生態鏈,通過智能物聯網,將產品性價比的打法融入各行各業。小米的電腦、數碼周邊、智能家電等等,都大幅消減行業的溢價,讓更多的消費者體驗到科技的樂趣。
除了專門孵化生態鏈企業,小米還會參投上有零部件供應商,因此小米生態鏈企業的采購成本會遠低于同行。通常來說,小米生態鏈企業將商品以成本價供應給小米,然后小米會利用自己的市場資源,在自己的官網、天貓/京東旗艦店等核心平臺薄利多銷。
小米模式的核心就是先與生態鏈企業形成股權綁定,再形成供應鏈、產品和收入分成綁定,最后在消費者心目中形成設計風格、智能化和價格的三重優勢。
所以你會發現,無論是小米生態鏈旗下的哪款產品,它不一定是同級最優秀的,但是一定是在同價位中性價比最高的。對于那些預算有限,但又想獲得更好體驗的年輕用戶來說,小米確實是首選。
如果同樣的戰略沿用到汽車行業,小米將會成為一條比特斯拉更加兇猛的鲇魚。
然而,理想很美好,實現卻很難。
小米目前的手機、電腦、穿戴、智能家電,在龐大而又復雜的汽車供應鏈體系面前,真是小巫見大巫,小米還是要重新學習一個新產業,或者說要重新建立一個有造車經驗的團隊。
小米最明顯的短板,就是核心技術的空白。
據公開專利信息顯示,小米早在2012年就開始了對汽車技術相關專利的申請,截止到2020年,小米集團與汽車相關的專利數量已超過800件,但內容多為導航、定位、車聯網等相關技術,而動力、儲能、散熱、自動駕駛等方面都是小米相對空白的領域。
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備案的公開專利信息中,全字段檢索自動駕駛(智能駕駛/無人駕駛)、智慧交通等關鍵詞,可以看到,小米專利數據與同樣下場造車的百度、華為等依然存在較大的差距。
手機是快消品,一兩個爆款之后,就可以借勢迅速裂變;但汽車不是,更像一場看不到盡頭的持久戰,需要慢慢打磨產品與品牌,秘訣是找到自己的節奏與核心優勢。
如果我們繼續深挖,甚至可以說“小米造車這件事,動機并不像表面這么簡單”。
當然,這不是說小米造車就像恒大一樣,只是成立個新公司、糊幾個車模就出來融錢而已。而是說,小米的醉翁之意并不在酒。
就現在來看,小米確實有認真朝著造車的方向努力,但是小米瞄準的,或許是造車背后的一片新藍海——AIoT生態。
AIoT(人工智能物聯網)即AI(人工智能)+IoT(物聯網)。通過物聯網產生、收集來自不同維度的、海量的數據,存儲于云端、邊緣端,再通過大數據分析,以及更高形式的人工智能,實現萬物數據化、萬物智聯化。
小米之前的產品生態鏈協同,就是最典型的AIoT戰略。小米手機、電腦、智能穿戴、白色家電、黑色家電甚至充電寶、旅行箱等等,只要你想要,小米產品幾乎能填滿你的整個生活空間。
這套產品生態鏈有什么用?很簡單,就是覆蓋你生活所需的所有網絡入口,從而包裹你的生活與消費行為。
從小米二季度的財報中可以發現,截止今年第二季度,連接小米AIoT平臺的設備已經超過3.7億部,這還不包含智能手機和筆記本電腦的數據。這也應許了雷軍曾為小米定下『5年內投資100家生態鏈企業』的目標,確立了小米智能時代『5G+AIoT』的至高戰略。
而從目前的行業趨勢可以看出,未來『人工智能+物聯網』最大的應用場景就是智能汽車。
如果說手機是小米的今天,那么AIoT就是小米的未來。因此,小米需要一個新故事,一個能夠成為新時代絕對流量入口的故事,這就是關于智能汽車的故事。
關于跨界造車,雷軍已經隔岸觀火已久。
雷軍本人以及與小米背后的順為資本,已經投資過蔚來汽車和小鵬汽車,后兩位已經成為這個行業的領軍者。但小米沒有選擇與它們合作,而是歸零重啟,這或許就和小米的AIoT生態閉環戰略有關。
電動車大幅降低了造車的技術門檻,但是『造出1輛原型車』和『量產1萬輛車整車』難度天差地別,作為一項規模產業,造車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支持,人才作為引導,技術作為支撐。即跨界造車的三大命門,錢、人才和技術。
其中,錢是一切的基礎。
今年3月,雷軍官宣造車時,已經亮過小米造車的家底:手握1080億元現金,擁有10000多人的研發團隊,全球前三的手機業務(當時),號稱擁有全球最好的智能生態。
手中握有1080億元現金資源,小米自然與其它處處求錢的新勢力不同,但也不能過分樂觀,畢竟李斌就曾說過『想到造車燒錢,但沒想到那么燒錢』,何小鵬同樣表示『以前看別人做車覺得100億太夸張,現在自己跳進來才知道200億都不夠花』。雖然雷軍口口聲聲說『我們虧得起』,但小米的錢能燒多久誰都說不準,更何況小米本身還擁有龐大的既有業務要養。
對于小米來說,燒錢也許不可怕,但燒錢之后依然無法在強敵環伺的智能汽車市場中拿下屬于自己的位置,這就很可怕了。畢竟,燒錢的坑跳了下去,就不一定爬的上來了,譬如格力、譬如樂視、譬如前途。
智能手機市場明顯已經進入存量狀態,『米沖高、關鍵年』已經被眾多米粉嘲諷了,如今小米更需要新的業務增長點。聚焦新能源車行業,電動化和智能化是當今汽車公認的發展方向,智能汽車作為智能出行交互場景的載體,不僅是風口,也對小米的AloT版圖意義重大。
智能汽車的蓬勃發展,帶動的不僅僅是汽車產業以及傳統上下游產業鏈的繁榮——與智能汽車息息相關的AloT智能軟硬件設備市場,也將迎來更加廣闊的藍海。
對于小米汽車的未來,我們可以預想四種結果:(A)銷量超過預期,市值飆升,小米集團烈火燎原;(B)銷量不及預期,資金鏈斷裂,小米汽車破產,連累小米集團;(C)銷量表現平平,入不敷出,造成大量沉沒成本,汽車項目關停;(D)小米根本造不出車來,與恒大一樣虛張聲勢,雷軍跌落神壇。
可以看到,小米汽車的成功就只有一條出路——超過預期。
難怪雷軍說:小米汽車將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創業項目。我愿意壓上我人生所有的聲譽,親自帶隊,為小米汽車而戰。
造車有巨大的風險,但是錯過這個時代風口,很可能未來就會一直落后。雷軍愿意冒造車的風險,或許是因為他考慮到了“不造車帶來的永遠落后的風險”,兩害相較取其輕,不后悔就是他的選擇。
『如果一個企業只押寶一個未來,那就等于沒有未來』,這是《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的一句話,也是雷軍歸零入局造車的原因。我想。
(圖/文/攝:皆電 唐科)